隨著台灣本土疫情持續高漲,身邊越來越多人確診,儘管打了第三劑疫苗仍有感染的風險,但施打第三劑疫苗仍能有效預防重症與死亡。除了施打第三劑疫苗,萌博士也常聽到大家說要補充維他命B、C等保健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預防感染,其實「運動」也是一個提升免疫力的好方法,有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運動能有效預防重症」,就跟萌博士一起來細讀這些研究吧!
南非最新研究:面對Beta變異株 「運動」仍具潛在保護作用
上個月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南非研究,在2020年3月19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間,共計65361名有運動習慣之成人確診新冠肺炎,將其依照封城前運動狀態可分為:
․低運動量(每週<60分鐘)
․中度運動量(每週60-149分鐘)
․高運動量(每週超過150分鐘)
研究結果顯示,與低運動量者相比,高運動量者可降低34%住院風險、41% ICU重症風險、45%呼吸器的使用及42%死亡風險,而中度運動量者可降低13%住院風險、20% ICU重症風險、27%呼吸器的使用及21%死亡風險。

在研究期間,Beta變異株於2020年5月開始出現,並逐漸成為當地盛行株,代表在面對不同菌株的情況下,運動仍具潛在的保護作用,對於現今全球盛行的Omicron變異株(亦首次發跡於南非)或許也存在著保護作用!(想進一步瞭解這篇的研究設計與統計方法的小夥伴,可詳見下方「萌博士小學堂1」)。
美國研究:沒有運動習慣或每週運動少於10分鐘者 COVID-19嚴重度更高
美國南加州的研究於去年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在2020年1月1日至10月21日期間,共有48440名成人確診,此研究設計與南非相同,但運動狀態的分類有些微差異,將確診者依照封城前運動狀態分為:
․極低運動量(無運動或每週<10分鐘)
․中度運動量(每週11-149分鐘)
․高運動量(每週超過150分鐘)
在不同運動量可明顯看出隨著運動量的增加,住院、ICU重症及死亡的比例都隨之下降。

由於此研究在低與中度運動量的分類與南非研究有所差異,在極低運動量包含無運動或每週<10分鐘,因此更可以明顯看出,極低運動量者(無運動或每週<10分鐘)與高運動量者相比,住院風險增加2.3倍、ICU重症風險增加1.7倍、死亡風險增加2.5倍。
英國與韓國研究:不同運動類型對新冠肺炎的預防也有差異
英國的研究於去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在2020年3月16日至7月26日期間,共納入2690名成人,將其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分成三個等級:
․心肺適能差(<20百分比)
․心肺適能尚可(20-80百分比)
․心肺適能佳(>=80百分比)
研究結果顯示,心肺適能等級與COVID-19確診無關,但與心肺適能差的人相比,心肺適能尚可者可降低57% COVID-19的死亡風險,心肺適能較佳者更可降低63%。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代表人體中心臟、肺臟及心血管系統的適應能力,也就是心臟輸送血液與氧氣至全身的能力,通常以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的方式來達成訓練的效果。
另一項韓國研究去年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在2020年1月1日至5月30日期間,共納入76395名完成健康檢查與COVID-19檢測之成人,根據自述運動類型的頻率與時間分為四類:
․僅做肌力訓練(肌力訓練符合每週超過兩次的標準;但有氧運動不符合標準)
․僅做有氧運動(有氧運動符合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的標準;但肌力訓練不符合標準)
․同時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均符合上述標準)
․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均不足(均不符合上述標準)
研究結果顯示,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均不足者其重症與死亡的比例,均高於同時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者。此外,與兩運動均不達標者相比,每週同時搭配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者可降低15%新冠肺炎的感染風險、58%重症風險與76%死亡風險。(想進一步瞭解數據解讀的小夥伴,可詳見下方「萌博士小學堂2」)。

根據以上這些研究,萌博士建議大家在嚴峻的疫情下,可以試著每週運動至少150分鐘(換算下來其實只需要工作日每天運動30分鐘,周末兩天還可以休息🤭)、搭配心肺適能、肌力訓練及有氧運動來個有趣的運動菜單👍,一起來提升免疫力,與病毒共存吧。另外,萌博士也幫大家整理了不同類型的運動給大家參考唷!

🌱[萌博士小學堂] 🌱
學堂1
Ø 研究設計:本研究針對南非封城前(2020年3月)兩年已參與Vitality福利健康計畫至少三個月並獲得運動積分者(不包含無運動者),探討確診後疾病嚴重度的影響。由於在封城期間民眾無法到運動場所進行訓練,若使用接近確診前的運動狀態,可能會產生偏誤,因此,此研究依照封城前的運動狀態來分組評估不同運動習慣的確診者後續感染COVID-19的嚴重度。此外本研究亦排除已施打至少一劑疫苗者,避免疫苗效益對COVID-19嚴重度的影響。
Ø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Poisson迴歸模型,將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干擾因子(年齡、性別與共病症,如:高血壓、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肺病、慢性腎病及HIV愛滋病毒等)一同放入模型中進行調整,減少偏誤,來得到運動習慣對COVID-19嚴重度的效果。此外,作者亦使用貝氏網絡(Bayesian network)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s, DAG)模型來進行驗證,透過圖形可進一步了解變項間的方向性及直接與間接效應的因果推論(如下圖)。

學堂2
(1) Q: 為什麼僅做有氧運動的結果沒有死亡風險?
A: 因為僅做有氧運動的人數較少,後續並無人死亡,因此無法估計此結果。
(2) Q: 為什麼這些結果的信賴區間都這麼寬?
A: 因為四種運動類型的人數比例差異甚大,特別是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均不足者佔超過一半(54%),而另外三類的人後續重症數與死亡數更少,使得統計檢定力不足,信賴區間變寬。
文獻出處
Christensen, R. A., Arneja, J., St. Cyr, K.,Sturrock, S. L., & Brooks, J. D. (2021). The association of estimated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with COVID-19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cohortstudy. PLoS One, 16(5), e0250508.
Lee, S. W., Lee, J., Moon, S. Y., Jin, H. Y.,Yang, J. M., Ogino, S., ... & Yon, D. K. (2021).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risk of SARS-CoV-2 infection, severe COVID-19 illness and COVID-19 relatedmortality in South Korea: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Sports Medicine.
Sallis, R., Young, D. R., Tartof, S. Y.,Sallis, J. F., Sall, J., Li, Q., ... & Cohen, D. A. (2021). Physical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5(19),1099-1105.
Steenkamp, L., Saggers, R. T., Bandini, R.,Stranges, S., Choi, Y. H., Thornton, J. S., ... & Patricios, J. (2022).Small steps, strong shield: directly measured, 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 in 65361 adults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s from severeCOVID-19 outcome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