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Science》在2022年3月24日刊登了一則Twitter浪潮在疫情期間對於科學的影響,文中提到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冠肺炎大流行時,Twitter上早已在兩個月前就出現virological.org網站發布SARS-CoV-2基因序列的消息,並在數小時內轉發引起全球討論,更加速了莫德納(Moderna)製藥公司和美國衛生研究院宣布開發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計畫。
以往科學家在發表研究時,需要投稿至學術期刊,並經過同儕審查才能發表研究結果,往往需要耗費一周或數個月以上的時間,此外科學家們經常難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意見,通常與學術文章連結的相關推文很難引起用戶興趣,根據一篇2021年的學術文章(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顯示,在疫情前,110萬則關於學術文章的推文有一半從未被點擊,22%也僅被點擊1-2次。然而,新冠肺炎改變了科學世界,由於疫情流行傳播快速,為了有效降低威脅,流行病學家們紛紛轉向社群媒體分享最新最及時的研究結果給一般民眾,其中Twitter更成為大家尋求疫情研究資源以及快速推翻錯誤資訊或假消息(misinformation)的首選平台。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顯示,Twitter每天有超過2億活躍用戶(Active users),其中估計美國成年人佔四分之一,使得科學家願意在Twitter公開分享研究成果,促進公開討論,並透過“喜歡(Like)”或轉發他人的推文給自己的追隨者來推展他人的推文。
根據Research on Research Institute (RoRI)研究機構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5月,在流行病的學術文章中,約有51%曾在Twitter被討論過,遠超過學術文章的引用次數,也遠高於疫情流行前(當時研究顯示任何領域的科學學術文章僅10-30%在Twitter被討論)。根據下圖結果可以看到研究文章在Twitter上被討論的速度非常快(藍色),但熱度消退的時間也快,就像新聞一樣,但如果是引用刊登在學術期刊的文章,討論的時間就會來得比較長。

透過Twitter發布的研究結果可以利用淺顯科普方式傳達給一般民眾,並提供政府執行公衛措施的科學實證依據,對於尚未進行同儕審查的學術文章也可以藉由Twitter讓科學家們討論,協助解決問題。至於具誤導或錯誤的論文,像是2021年被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s》學術期刊的一篇文章”封城(Lockdown)無法減少COVID-19死亡”,有學者在Twitter上質疑該篇文章使用的數學模型有誤,隨後便被邀請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評論,幾周後該篇文章便被撤回,另外也有幾篇研究,像是抗寄生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可以治療COVID-19,或是棉質口罩無法阻止Omicron前變種病毒的傳播,也因為在Twitter被質疑後而被撤回。
根據這篇文章,我們了解藉由社群媒體作為輔助推廣學術研究價值,對社會有更大利益的影響,因此萌博士劍橋學苑樂於在我們的部落格,分享有趣的科學文章,讓學員們一起來學習科學新知,並學習如何辨別錯誤資訊與假消息(misinformation)。
文章出處
Science, Vol375, Issue 6587. doi: 10.1126/science.abq1756